挥别一个酷似陶公笔下的世外桃源,心中有些矛盾的依依,要享受无拘无束的轻松,就得放弃许多文明产物的便利。坝美村,一个不到10平方公里的坝子,能在几年间,吸引成千成万的游客探访,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现代人不愿抛开科技带给生活的便捷,不愿舍弃汲汲营营累积的财富,但是又想拥有不被糟蹋原始的环境,不被管控没有压力的自由,那种恢复原始,粗茶淡饭,没水没电,遗世独立的日子,那种一层不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孤独日子,在坝美能让舍不掉文明,又想摆脱的现代人,超凡脱俗几日,暂时离弃纷纷扰扰,忙忙碌碌的万丈红尘,当个匆匆过客因为如此,所以才使开发不到10年的坝美,瞬间成了天之骄子,成了现代人的最爱,成了旅人趋之若鹜的避俗圣地。

离开桃花源走进建水古城
8座山峰一字排开,四周被群山环抱,山崖拔地而起,一条河流,由南向北,顺着山谷曲折迂回流过,又因为是喀斯特地质,使坝美村周围的峰奇而洞多。我们从落水洞进入坝美村,从汤拿村走出坝美村,无论你从哪一头进出,在坝美,穿过一座座幽长的溶洞暗河,一定会看到一座座古老的水车缓缓转动,会欣赏到山脚下桃花竞放,会见到沿途一片良田展现,会遇见古榕翠竹间的壮乡村寨。古风遗俗一直在这一座世外桃源不断延续,我真希望坝美,永远能保有与现代都市迥然不同的社会氛围。搭的猪槽船穿出了暗河溶洞,挥别船夫,离开被山围抱,困在喀斯特山峰内的世外桃源坝美,沿着迂回起伏岩崖山道前行,山脚下的油菜花早谢了,远远看见几名农人在田中忙着采撷结实的油菜豆荚。

终于步下难行的山路,来到汤那村,想不到,位于溶洞外的汤那村比坝美村更原始,更原味,也许因为霸美有卖点,有机可乘,所以政府正积极推销经营,而忽略了近在咫尺山外的汤那村。未经改造涂抹过的汤那村民,捡拾坝美的剩余价值,利用摩托车接送出入洞的游客,因为从溶动到公路还有3公里的脚程。3公里的泥路上,沿着崖壁修筑的石砖屋舍前,小小的泥壤辟成菜圃,屋内简陋粗糙,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如此状况,由此可知,汤那是一个极穷困的山中村落,居民生活并不舒坦。

一阵风,尘土飞扬,风尘仆仆的一路,散落的我们,沿着原始的山麓溪畔慢慢走向现代化的公路,宁静的山村,淳朴的山城,静谧美妙得让人脚步就是快不起来,红土壤的泥土路,被两旁高高的甘蔗田覆盖,穿出蔗田,不远的溪畔,几名村妇提着竹篮,清洗着将刚才下的蔬菜,无忧无虑的村童在溪边嬉闹,水鸭、白鹅在水中觅食追逐……脚步再怎么慢,时间再怎么拖,我们还是走上了油亮亮的柏油公路,再怎么不想离开,再怎么想停逗,也还是要回到我们熟悉便利的地方。过了半天陶公笔下的遗世时光,我们又与文明接触了。离开遗世独立的坝美和汤那,上了巴士,我们要前往滇南古城建水了。春天的滇南,总是水粼粼,油亮亮,鲜绿绿的。沿途山坡上的梯田灌满了水,粼粼的水光,灿烂的油菜花,绿油油的蚕豆园,红艳艳的壤田,总是让人精神大振,建水古城位于昆明之南220公里,亦名巴甸,建水古城虽小,却有着1170多年的历史,建水古城最早为南诏政权于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修筑的是土城,称为“惠历”城,惠历是古彝族语,就是大海的意思,汉语译为建水,隶于通海都督府。

建水豪奢的朱家花园
明洪武20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仍称建水州,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从前修筑的护城墙,南北西三城楼毁于战火,于康熙4年又复修,不过,后来又再度毁损,唯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近600年,仍旧巍然屹立,建水县在元代就始建有庙学,一直到1994年,建水古城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历经12个世纪的建设,至今保存有50多座古建筑,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因为建城早,所以至今古城里还遗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可惜古城保护并不完善,许多老房子已被新屋替代,或只留下一个门面,而残旧不堪的。

我们漫无目的在古城里走逛,先是钻进了古色古香的建水小学,仔细的参观了古老的校园里一遍,想象着现代的孩子在古老的学校里受教育,感觉会是什么滋味!古街上的建筑虽然保持着古意,但是整修重建,有着浓浓的现代味,透露着些许的俗气,石板道上摊贩的污水垃圾遍布,穿着时髦和传统服饰的人儿满街跑,让人有时空错乱的紊乱。穿过凌乱修葺过的古街,转入小巷道,一幢不起眼的古厝展现眼前,这一座外观古旧,看起来并不宽敞的宅第,就是朱家花园,朱家花园是清末富绅朱谓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建水典型的并列联排组合民居建筑,整个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素有“滇南大观园”美誉。午后正是游览高峰期,人头涌涌,一个个导游的喇叭声,破坏了应该属于老宅应有的宁静。

朱家花园在建水古城内的建新街,是一幢规模宠大的清代民居建筑,这座有滇南大观园之誉的朱家花园,前后修筑历经约30年,于宣统年间完成。该建筑占地2万多平方公尺,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公尺,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迭进,计有大小天井42个。花园坐南朝北,左侧沿街的10间呆脚楼与其后的跑马转角楼相连,是当年的账房和物资供给用房,庭院厅堂布置,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有无穷变化,形成了迷宫式建筑群,时有落单游客,进门不久,就迷失在大大的庭院而不知身在何处,想找到出口在何方都感困难,有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的迷惑感。从朱家花园的房屋和庭院建筑的设计和格局,人们不难想象当年朱氏家族的生活是多么的奢华。

历史由来和修建
整组建筑的正前为三大开间的花厅,左右两侧为小姐“绣楼”。花厅前是花园,左右对峙透空花墙,将其自然分隔为东园和西园。花园占地面积甚大,正前有荷池,树丛,苗圃,花圃散布其间,形成一座既典型而又富地方特色的南方私家园林。以朱家花园为代表的民居建筑是建水古城的得要组成部分,它内雅外秀、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层次渐进,环境清幽、色彩淡雅、装修有度、结构统一,在丰富的形式中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内地文化与边疆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专家学者来建水考察后,认为如此巨大规模而又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群在国内实属罕见,都给予较高的评价。右侧前为家族祠堂,后为内院。祠堂前有水池,水上戏台,亭阁,庭荫,花木,水池边的右栏上有12幅石浮雕和诗词书法,极具艺术价值,从前主人一定常邀文人雅士聚会于此,或谈诗论政,各吐经纶:或饮酒品茗,吟风诵月。每当祭祀,喜庆寿诞之日,则请滇戏名角在水上戏台唱戏助兴,当时,院内红烛高照、香烟缭绕,鞭炮齐鸣,瑞气氤氲、丝竹管弦,如此的庆祝热闹试通宵达旦,一连数日,热闹宾主尽欢。

朱家花园的由来是花园园主叫朱朝瑛,字渭卿,建水县人,清光绪年间进士,后因功授广东补用道,辛亥革命后,参加重九起义,被推为正都统,势力高涨,该花园是在他任职期间扩建的。不过,末落后的朱家,如今,花园已成为集住宿,观赏,旅游,娱乐为一体的,有一定规模的档次的,不错的品味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朱家花园从落成至今的近百年中,因几度遭受挪作他用,长时间未曾作修缮。于1990年建水县政府收回朱家花园后,先后投资180多万元,进行整体维修,1998年,朱家花园被列为旅游投资后,进行全面修缮重建花园,才使这座百年老宅重新焕发出历史的光彩,特别是县旅游部门,利用房间众多的特点,从二进院的四个院落中增辟了“梅馆”、“兰庭”、“竹园”、“菊园”共28个房间作为住宿的客房,供游人入住,让投宿游客,亲身体验清代起居和生活方式,房间内的床,凳,桌,椅及宫灯均采用紫木雕刻,体现清代风格,门僮、导游小姐的服饰和接待客人的清朝礼仪,让人有恍若置身300多年前历史迷失里,据说这样的经营方式,颇受中外游人的欢迎。

建水古城找古井
建水什么最多?建水的古井最多。建水的古井很出名,数目众多的古井不但数不清,造型独特,五花八门,有圆形、方形、三角形、多边形、有单眼、双眼、三眼……,真是多得不胜枚举,不过最有名气的是6大名井。有人曾用一副对联描述建水的6大名井:“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渊泉溥博泉。”我们来去匆匆,时间有限,虽然不能寻到6大名井,但也在穿街过巷找到了两眼井、四眼井,建水水井的珍奇就在于它的古老,有的古井自元初年就开凿至今还在使用,有的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这一座座神凿的古井,经过朝代更迭,经过风雨焠炼,历经了漫漫千年岁月,不知寒暑,不懂风霜,兀自随着历史长河漫流的青石井栏上,绳索深深的印痕,诉说着有着岁月极限的人类,水井的古老,水井的故事。到现在,一方方古井,在古城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建水的居民依然需要它,依然看着井水倒影中,岁月奔流苍生的变幻,建水的古井,记载了建水所有的历史。

因为古井都藏匿在小巷小弄不起眼的地方,寻找古井时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当一找到古井时,就呼朋引伴,大家立于井边,品头论足,为井的外貌,井的古意予于评价后,大家就在古井边嬉戏拍照,从眼井中看到你我他,用手去触摸粗糙古旧的井壁,借一只木制水桶,顺着深深的井痕学着打一桶井水,来洗净刚买的新鲜所有水果。正午灿烂的阳光,照在井中,井内古城的天空,是深湛的蔚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