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旅游开发前栾川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县区,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的栾川县是“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世界十大乡村度假胜地”,农民住洋楼、开小车……从无到有,再到成为全国学习的样板,栾川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大幅提升。栾川县旅游工作委员会主任孙欣欣亲眼见证着旅游给栾川这十几年带来的变化。

七十年代的重渡沟

如今的重渡沟
顶层设计,高瞻远瞩确定旅游富县战略方向
富人住县城,穷人住山沟,孙欣欣介绍,栾川的地形,放眼望去,不是山头,就是河沟,这个在栾川的地名上就能体现。2000年的时候,栾川县30多万人口中,大多数都居住在山沟里。虽然大山给了栾川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矿产的分布并不均衡,在没有矿产资源分布的地区,农民只能靠天吃饭。
2000年,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栾川县也认识到旅游可能给栾川带来的好处。虽然栾川独特的地形地貌不能让农民靠山务农实现温饱,但是大山给了栾川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奇山、秀水、险峰、峡谷、飞瀑、溶洞,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有这么多优质的山水资源,为何不利用起来发展旅游业?
当时恰逢国家实行旅游黄金周改革,栾川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率先确定旅游富县的战略目标。依托栾川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成功开发了鸡冠洞、龙峪湾和重渡沟等一批山水景区,栾川旅游迸发出了饱满的发展劲头,逐步在河南及周边叫响“奇境栾川”的品牌。
政府搭台发展旅游,引客入栾,游客来了,要吃,要住,要出行,栾川人直接或间接地成为栾川旅游的主人,他们的经济来源也来了,成为栾川旅游的受益者。

十六年,栾川人均收入翻5番
从旅游开发初期的5家景区,到至今形成14个核心景区,其中5A和4A级景区7个,位居全国县域首位;从当初的全国贫困县,到现在成为我市旅游强县,并获得多项省级、国家级甚至世界级荣誉。这十几年来,栾川旅游的快车一直在稳步向前,与此同时,栾川人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改善,人均收入也在连年攀升。
一组数字最能说明栾川乡村旅游扶贫的效果,孙欣欣说,栾川县共有15个乡镇,其中13个乡镇都拥有景区,有农家宾馆1150家,10.2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690元增加到2015年底的8940元。
以被誉为“全国农家宾馆第一村”的重渡沟村为例,孙欣欣介绍,2000年的时候,重渡沟还戴着贫困村的帽子,老人在家种地,年轻人外出打工,村民住的是土坯瓦房,人均年收入还不到400元。借着旅游开发的东风,重渡沟成为栾川首批开发的景区,村民们摇身一变成了农家宾馆老板,搭上乡村旅游的快车迅速脱贫。目前,全村九成以上农民从事旅游服务,农民人均收入达2.75万元。现在的重渡沟村不仅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还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在旅游开发前同样是贫困村的养子沟村,2002年旅游开发前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到2012年就已达到8000多元,10年增长10倍。孙欣欣介绍,在栾川,像重渡沟、养子沟这样通过乡村旅游迅速脱贫致富的村有35个。

住洋楼,开小车,栾川人民幸福指数不断升高
孙欣欣介绍,在栾川旅游开发前,现在的这些旅游专业村的路没有修,村民进出村子很不方便,村民忙活一年也没多少收入,很多人只能选择外出打工。在景区的带动和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支持下,崭新的柏油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村民们把原来的旧房子改造成了一幢幢崭新的小洋楼,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不仅村民的居住条件改善了,他们还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取得了可观的收入。
景区内的原住民能直接享受旅游的好处,景区外的村民也不例外。孙欣欣介绍,用旅游概念改造小城镇,打造特色鲜明、绚丽多彩的旅游风情小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在石庙镇打造薰衣草庄园,在三川镇开发农业观光采摘园,在叫河镇打造桃菊生态庄园,打造“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通过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等经营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农副土特产品成为旅游商品……这些都是栾川旅游在做的事情,不仅是为了提升栾川旅游形象和知名度,最重要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旅游给他们带来的便利,过上更好的生活。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重渡沟村现在村民的资产已超亿元,全村376户村民几乎家家都有私家车。庙子镇庄子村2008年依托龙峪湾景区以乡村游起步,仅仅六年时间,二至三层不等的豫西民居拔地而起,散落在550亩的花圃中,全村统一配备垃圾桶,还建有污水处理厂,完全就是一个小城镇雏形,现在,264户的村民中,一半以上也都有私家车,脱离农业投身旅游的村民说,“比城里的生活还好。”
十几年来,栾川人真真切切地感受着旅游带给他们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