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220年的沧桑历史,见证了京剧从萌芽到形成、从成熟走向高峰的全过程,昨日,曾被誉为“京城七大戏楼”之首的三庆园在北京大栅栏商业街原址复建重张。三庆园命途多舛,历史上曾两次毁于火灾。1958年,成为大栅栏商场职工食堂。1972年,因存安全隐患被彻底拆除,此后一直作为商业经营场所。2013年,戏楼重建项目启动,于昨日正式重张。

昨日上午,“三庆园”戏楼在北京大栅栏商业街原址复建重张,开园典礼的京剧演出正在进行中。新京报记者 李飞 摄
历史上两次毁于大火;1958年成商场职工食堂;在大栅栏重张后郭德纲将率麒麟社驻演
历经220年的沧桑历史,见证了京剧从萌芽到形成、从成熟走向高峰的全过程,昨日,曾被誉为“京城七大戏楼”之首的三庆园在北京大栅栏商业街原址复建重张。
三庆园命途多舛,历史上曾两次毁于火灾。1958年,成为大栅栏商场职工食堂。1972年,因存安全隐患被彻底拆除,此后一直作为商业经营场所。2013年,戏楼重建项目启动,于昨日正式重张。
据了解,今后三庆园将主打京剧,郭德纲也将率领麒麟剧社驻场演出,挖掘并创新在舞台上消失多年的骨子老戏。同时,戏园还将通过名家名段赏析、少儿京剧演出、京剧票友展示等形式,推动京剧艺术蓬勃发展。
【前世】
梅兰芳等名角儿曾在此演出
作为国粹京剧的发源之地,大栅栏一带也是梨园之乡,位于大栅栏商业街中部(今大栅栏商业街18号)的三庆园,是一家以京剧演出为主的老戏园子。史料记载,“三庆园”在清乾隆年间就已经存在。1842年版《梦华琐簿》记述:“今日三庆园,乾隆年间宴乐居也,其地昔甚广大,今当铺亦从此析出。”“四大徽班”进京后,也曾长期在三庆园轮演。
据三庆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梨园史上声名显赫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名角儿都曾在此演出。其中有不少人都是在“三庆园”一举成名,如程砚秋多部经典剧作均在“三庆园”首演,轰动一时。
历史上,三庆园与广德楼、广和楼、庆乐园并称为戏楼中的“四大名园”。到了清末民初,三庆园又与广德楼、广和楼、庆乐园、同乐轩、庆和园、中和园被誉为“京城七大戏园”。
1900年6月15日,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起火,三庆园与庆乐园、中和园、庆和园等戏园悉数被烧毁。1905年复建,除京剧演出外还经营电影放映,成为北京最早经营电影放映的戏园之一。1950年,三庆园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而停演。
【今生】
修旧如旧 恢复百年前格局
仿古雕花门脸,通天柱门楼,蓝底牌匾上自右而左写着“三庆园”三个繁体金字。从古香古色的大门进入,是一条约三米宽的长廊,长廊左右两侧的墙壁上悬挂着宣统年间刊登了三庆园相关新闻的报纸、梅兰芳的黑白照等物事。
走过长廊就能抵达演出大厅,在木格子天花板上悬挂着一只只红色的六角灯笼。大厅入口处是一画有黄山景色的屏风,观众席分上下两层,舞台上方悬挂着“霓裳三叠”的牌匾,左右两边的长联写着“假象写真情邪正忠奸试看循环之理;今时传古事衣冠粉黛共贻色相于斯”。
复建后的三庆园建筑面积达1600平方米。据三庆园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老戏园的重建有其依据。1960年,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剧院建筑设计组编撰出版《中国会堂剧场建筑》,其中有三庆园平面测绘图;此外,民国十八年(1929年)12月22日《晨报·星期画报》上刊登过三庆园门面老照片。根据这些史料,戏园恢复为1905年重修后的三庆园建筑格局,戏园分为地下两层和地上两层,舞台在原规制上有所扩大,观众席设计为茶座形式,二楼设有小包厢。
■ 讲述
老戏迷71年前上台“闹天宫”
今年82岁的老戏迷贯涌,1945年第一次登上三庆园的舞台演出。贯涌介绍说,当时他所在的戏班常驻三庆园,每天晚上师傅和学员轮流演出,1944年,他进班学习,一年之后,十岁的他首次登台演出。
“那天演的是现在所说的‘闹天宫’,六十多个小孩子一起出演,舞台上刚有二十来个人的时候,台下已经热火朝天了。”
据贯涌回忆,当时戏楼的舞台和现在差不多大小,台下还有几个特殊的位置“弹压席”,坐着类似现在的安保人员,维持场上秩序。不过有一次国民党兵进园砸场子,这些人也没管,戏楼的小孩们就从二楼跳到隔壁六必居“避难”。
82岁的刘大芳仍然记得当年戏楼的样子,“进大门之后先是一块露天的地方,西边是票房,大厅比现在的稍微小一点,总体上差不多,进大厅的门在靠西一点的位置。”
刘大芳告诉记者,与现在的单人独椅不同,当年从舞台往外是成排的木头长凳,一条可以坐五六个人,其中专门留出一排给附近居民免费看戏。在她七八岁的时候,时常来戏园玩耍,印象最深刻的是戏园中小二娴熟的“技法”,站在门口就能将叠成砖状的毛巾精准地抛给大厅里看戏的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