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成功创建国家级5A景区后,沂蒙山旅游区就走上了一条高速发展之路,成为全国近200家国家级5A景区中的“翘楚”,其做法被旅游行业人士总结为“沂蒙思路”,并盛赞这一思路值得全国景区学习和借鉴,那么,“沂蒙思路”的精髓是什么?有哪些地方值得其他全国景区学习、借鉴?
为解答这些问题,笔者对沂蒙山旅游区负责人进行了专题采访。
发展“大旅游”,完善旅游“生态链”
“旅游区大多依山傍水而建,但如果只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是不行的!必须要深刻理解新形势下旅游的新内涵,树立‘大旅游’理念,打造吃住行游娱购一体化的大旅游生态链,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满足游客需求,提升游客驻留率。”沂蒙山旅游区负责人表示。
虽然沂蒙山旅游区是典型的靠“山”吃饭,但在在规划布局和发展举措上从来没有“就山论山”,而是以‘天然氧吧,颐养蒙山’为引领,全面布局吃、住、行、游、娱、购要素,形成了以蒙山黑山羊全羊汤为主打的旅游美食,以四星级和“准”四星级为主的旅游酒店群,以观光车、索道、风景道等多种方式构成的景区通行网,以森林冲锋车、森林漂流为代表的玩乐项目,以蒙山寿仙桃木雕为代表的旅游纪念品产业,“大旅游”链条布局的完善为沂蒙山旅游区提供了高速发展的有力支撑,也形成了强大的品牌“张力”,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和“粘性”与日俱增。
“推动吃住行游娱购‘全面发展’是‘旅游+’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旅游+’的具体行动,只有这样,景区的发展才有生命力。”沂蒙山旅游区负责人表示。
打好“文化牌”,为景区注入“灵魂”
“没有文化的景区是苍白的景区,有人文内涵的景区才有灵魂,才有特色和品味,也才能够找到‘买点’和‘亮点’,否则就会停滞于低水平发展,或者陷入低水平的同质化恶性竞争!”沂蒙山旅游区负责人认为。
实际上,沂蒙山旅游区的人文优势可谓与生俱来,无论是历史超过3000年的万寿宫还是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典故,也无论是蒙山古道还是百寿摩崖,沂蒙旅游区内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无不侵淫着浓浓的文化味儿,让游客在观景的同时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专程前来“访古寻仙”的海内外游客也总是络绎不绝,甚至有游客形象的说沂蒙山旅游区不仅仅是“自然博物馆”,也是“中华历史博物馆”。但与时俱进的沂蒙山旅游区一班人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独特人文优势而沾沾自喜,故步自封,而是立足当前游客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做起了“推陈出新”的大文章,如深挖蒙山千年民俗节日“蒙山伏羊节”,作为一个品牌项目推向全国;组织举办果子大山音乐节、蒙山原创音乐节、国际帐篷节等时尚文化活动等,让沂蒙山旅游区在国内外声名日隆!
“通过对人文历史的挖掘和时尚文化活动的举办,沂蒙山旅游区既享有历史文化名山之美名,更有与时俱进时尚文化发源地之新声,满足了游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做足做活了‘旅游文化’,在全国5A景区中首屈一指!”一位旅游业内权威人士评价。
做好“服务员”,让旅游环境最“贴心”
“优化旅游服务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旅游环境建设的‘硬功夫’,直接关系到游客的旅游体验,在这方面,沂蒙山旅游区始终坚持一流标准衡量,换位思考提升,打造最有旅游环境,得到了游客的认同!”沂蒙山旅游区负责人表示。
今年,沂蒙山旅游区在优化旅游服务上干了一件全国率先的“大事”,即自7月2日起,沂蒙山旅游区旗下龟蒙、云蒙、蒙山人家、明光寺、金伯利钻石矿景区和鬼谷子文化旅游区向游客全面免除停车费,在全国5A景区中独此一家,全国旅游业为之轰动,海内外游客一片叫好。除了“干大事”,在细节服务上,沂蒙山旅游区也毫不含糊,如在每一主景区或景点群周边有计划的发展餐饮、购物服务,建设公共供水点、旅游公厕、垃圾回收点,甚至对于旅游商店的部分商品的价格也严格限制,坚决杜绝“宰客”现象发生。
“沂蒙山旅游区全体员工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游客不是客,是朋友,是家人!凡是对游客有利的,我们就全力以赴去完善;凡是会给游客造成不便,降低旅游体验的,我们就雷厉风行整改提升。所以,凡是来沂蒙山旅游区的游客都感到服务十分贴心。”沂蒙山旅游区负责人介绍。
正是在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指引下抓住了“关键”,沂蒙山旅游区创造的景区建设发展“沂蒙思路”日渐成为全国景区建设的“模版”,自身运营也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仅今年以来,游客数量同比增长即超过50%,省内游客同比增长超过80%,省外游客同比增长超过100%,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也创造了“新常态”下景区运营的“奇迹”。
“旅游区建设和发展是一篇‘大文章’,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还是‘在路上’,今后我们会努力做的更好,也热烈欢迎海内外游客来观光旅游!”沂蒙山旅游区负责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