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又双叒叕买了。上周五,海航集团同意收购瑞士航空MRO服务商——SR Technics(瑞航技术)80%股权。自去年至今,海航先以28亿美元收购了瑞士机场地面物流服务商Swissport,后又以15亿美元买下瑞士航空餐饮集团Gate Group,而这宗对SR Technics的收购使海航不经意间“再统一”了瑞士航空服务业,因为Swissport、Gate Group与SR Technics都是曾经辉煌一时的瑞士航空(Swissair)轰塌时分拆出的资产。
SR Technics的前世今生
SR Technics是一家集机身、发动机、航材服务和航空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独立第三方综合性维修、维护和运营(MRO: Maintenance, Repair & Operation)服务商,SR代表Skilled Repair(专业维修)。公司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机场,在欧洲、美洲、亚洲和中东为约500家航空公司提供服务,员工总数约3300人。SR Technics在2014年的营收在12亿美元左右。
SR Technics自1931年瑞士航空(Swissair)成立以来便是后者的技术部门。在2002年Swissair破产后,英国3i Group与Star Capital以4.26亿美元接手了亏损中的SR Technics。2004年,SR Technics收购了物流服务商FLS的MRO业务,成为全球最大的独立第三方航空技术服务商之一。2006年,由三家阿联酋公司组成的财团以13亿美元买下了SR Technics。2011年三家阿联酋公司之一Mubadala全资收购了公司,成为公司唯一所有方直至海航入股前。

根据国外航空杂志Aviation Week所做的2014全球航空MRO公司排名,SR Technics以100万小时的维护时长跻身全球前20,而其12亿美元的营收排名前五。排名前两位的新加坡新科宇航(ST Aerospace)与香港飞机工程(HAECO)维护时长分别达到1200万小时与940万小时。在SR Technics的维护时长中,80%来自于其总部苏黎世机场的业务,20%则来自于马耳他;其营收80%来自于发动机维护与零部件服务。
对于这宗收购,SR Technics临时CEO Jeremy Remacha表示:“我们很高兴地欢迎海航作为我们的多数股东,公司正专注于在全球扩张。除了继续服务于我们现有的客户,包括来自伊蒂哈德航空集团(Etihad Airline Group)的支持外,向正快速成长的亚太市场的进一步扩张是公司的首要任务。海航将通过其在该地区乃至全球不断扩大的业务网络帮助我们实现这一任务。”

目前SR Technics的首要任务是降低对公司总部——苏黎世机场业务的依赖性,中国作为全球航空发展最迅速的市场自然是众多航空MRO企业争夺的焦点。根据Aviation Week杂志预测,至2034年,全球商务航空机队有望从19000多架增加到40000架,这意味着将有35000架新飞机服役,14000余架飞机面临淘汰。维修服务企业一方面积极拓展新一代机型的维护能力,另一方面需要选择性地逐步取消旧机型的MRO服务。
未来收购完成之后,SR Technics仍将在海航集团的航空产业集团中独立运营,并继续扩展其全球业务,就飞机、发动机和航材提供高品质的MRO整体解决方案,并与包括全服务航空公司、低成本航空公司、飞机租赁商以及原始设备制造商在内的多元化客户群体建立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
扩张是好 但切勿重蹈Swissair覆辙
2002年3月31日,随着最后一架纽约飞来的瑞航班机在日内瓦国际机场落地,瑞士航空公司(Swissair)70余年的历史也正式宣告结束。这架飞机下午返回纽约时航班号已经改成了新瑞士航空的名字“SWISS”。
1931年凭着13架飞机和10名飞行员成立的Swissair,在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迅速发展成为一家综合性航空集团,在全世界80个国家和地区开辟了163条航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航空集团之一。作为瑞士国家的标志,Swissair精确、准时、无微不至的服务使其广受赞誉,其航班的准点率令所有竞争对手望尘莫及。那时的Swissair更以其的高盈利率被人称作“空中银行(Flying Bank)”。
然而,瑞士中立国的地位虽使Swissair在冷战时期快速发展,但这一优势却使Swissair在欧洲自由化之后开始迷失。上世纪90年代,由于瑞士拒绝加入欧洲经济区,Swissair被禁止在欧洲经济区内载客。Swissair一度想通过与法航、汉莎与英航结盟保持自身的国际地位,但最终因包括瑞士在内的多方批评而搁浅。而随着星空联盟(Star Alliance)等区域航空公司联盟的创立,Swissair急需保持住自身的地位。
最终,Swissair采纳了致其溃败的麦肯锡(McKinsey)的建议——“猎人战略”,意在参股多家欧洲航空公司,以换得对方采用Swissair的航空服务,并一同建立覆盖整个欧洲的航空联盟——Qualiflyer。然而这一战略被证实犯下了多个错误。
首先,Swissair重资入股的都是陷入困境的小型航空公司,且持股比例不高,加上这些公司的工会又阻挠整合重组,导致入股后并未实现成本降低,反而都变成了无底洞;其次,Swissair入股的节奏过快,短时间之内便投了约10家航空公司,导致其背上沉重的债务,而在2000年,Swissair为这些参股的公司承担的亏损金额就高达23亿美元。最后,Swissair意图将瑞士作为欧洲的航空中转中心,但一方面其国家服务成本高,另一方面瑞士没进入欧洲经济区,使其很难再像过去那样拥有最重要的战略地位。
Swissair最终在2002年轰然倒塌,给瑞士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耻辱,也使Swissair这一曾经无比辉煌的航空巨头被分拆变卖。德国汉莎买下了Swissair的核心——瑞士航空公司,已更名为SWISS,并留下了从事高价值货物航空物流的World Cargo业务、从事航空运营软件服务的Aviation Software以及从事航空人力培训的Aviation Training。而分拆变卖的业务则包括海航近一年来所收购的三家公司——Swissport、Gategroup与SR Technics。

中国海航近来频繁在多个业务板块收购海外企业,但如此并购显然会给其带来巨大的债务压力。根据其最新的2016年半年预测,海航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将在420万到550万人民币之间,而去年同期则为8600万人民币,同比大幅下降,与其负债额不太相称。而投资众多航空公司也使其暴露在相当的风险之下,由于航空公司的盈利与油价息息相关,油价虽尚处于低位,但也只是目前。
另外,上月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刚刚宣布将在2021年前裁掉其航空餐饮业务下的2400个职位,原因便是当前航空公司竞争激烈,诸多公司为了提供特价机票而取消供应机上餐饮。作为海外并购最活跃的中企,海航在实现自身全球扩张的战略时,也应时刻小心,尤其不要重蹈Swissair的覆辙。 |